本文作者:访客

汉堡王中国一年两度易主,本土资本加持,提升品牌影响力

访客 2025-11-15 15:01:02 47013 抢沙发
汉堡王在中国一年内经历两次股权变更,本土资本介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作为国际快餐巨头,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一度起伏不定,本土资本的介入使其在市场上的存在感得到增强,这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在汉堡王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汉堡王如何借助本土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尚待观察。

文丨李振兴

近日,汉堡王中国发布消息称,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开启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下一阶段增长。

这是继2025年2月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从TFI手中收回全部股权后,又一次的出售。

根据整体规划,双方计划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的约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的同店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洋快餐”的竞争已经不止于“肯麦”,还有更多的本土快餐品牌,本土资本入主有利于汉堡王中国高效运营和快速决策。

十年目标:剑指4000家门店

根据双方发布的公告,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把握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机遇。

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该协议将授予其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交易完成后,CPE源峰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的股权,RBI将保留约17%的股权。

数据显示,中国快餐市场已经超过万亿规模,其中西式快餐的占比约为三成,增速在7%左右。虽然低于中式快餐的增速,但仍高于餐饮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根据整体规划,双方计划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的约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的同店增长。

据了解,CPE源峰的优势在于深耕本土消费领域,相关领域投资金额累计约100亿元人民币,先后投资了包括蜜雪冰城、爱尔眼科、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美丽田园、雍禾植发、丝域养发等企业。

在投后管理方面,CPE源峰在投资后将为汉堡王中国全面赋能,重点覆盖产品升级迭代、品牌营销升级、线下门店拓展、线上渠道重构、数字化体系建设及财务优化等关键运营环节,助力其实现跨越式成长。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内循环的活力旺盛,已经成为很多国外品牌的第一大市场,或者说是除本土外的第二大市场。所以本土化是令其运营高效、快速决策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策略。

汉堡王中国的股权变动并非偶然。2012年,土耳其餐饮集团TFI(TAB Food Investments)获得汉堡王中国特许经营权及独家开发权,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笛卡尔资本联合运营相关业务,并携手RBI成立合资公司。

其中,TFI主导日常运营,笛卡尔资本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模式曾推动汉堡王中国进入扩张快车道,2018年末门店数量便突破1000家。

但好景不长,2020年后汉堡王中国增长陷入停滞,门店数量长期徘徊在1400家左右,截至2023年11月仅1500家。

增长乏力迫使RBI出手调整,2025年2月,RBI旗下子公司以1.58亿美元现金,从TFI与笛卡尔资本手中收购了汉堡王中国近100%股权,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合作。

对于汉堡王过去几年的发展,战略品牌专家、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认为,长期以来,汉堡王在中国的定位始终摇摆——从早期的中高端路线到如今的平价化竞争,品牌认知逐渐模糊。在麦当劳、肯德基加速下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的格局中,汉堡王的规模与声量均明显落后。

行业竞争白热化

其实,在RBI收回控制权后,汉堡王已经开始战略调整。先是注入超1亿美元资金升级运营体系,组建本土管理团队:任命百胜中国前高管陈玟瑞担任CEO副手兼首席供应链官,设立首席变革官职位;同时关闭选址和运营不佳的门店,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布局。

在西式快餐领域,麦当劳已经走在汉堡王前边,通过与本土资本结合,加快向线下城市布局。

资料显示,麦当劳中国目前由中信资本联合体控股52%,麦当劳全球持股48%,形成中资主导、美资协同的合资模式。

2017年,中信联合体(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20.8亿美元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其中中信联合体持股52%,凯雷集团持股28%,麦当劳全球持股20%。2020年,中信资本收购中信股份持有的42.31%中信联合体股份,持股比例升至80.77%,间接持有麦当劳中国股权增至42%。2023年,麦当劳全球收购凯雷集团持有的28%股权,持股比例从20%跃升至48%,凯雷完全退出。

麦当劳的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猛增至2024年9月的6500家,平均每天新开1.8家店。中国已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本土。2025年6月,门店数量已经超过7000家,2028年预计会超过万家。

不过,汉堡王和麦当劳的门店规模都远低于肯德基。

截至2025年9月,肯德基门店数量增至12640家,2026年门店数量有望超2万家。也就是说,汉堡王中国当前门店仅约1250家,分别相当于肯德基的10%、麦当劳的18%左右。

除了要面临肯德基、麦当劳的巨头压制,本土品牌的崛起更让市场竞争白热化。塔斯汀自2012年成立后快速扩张,2025年三季度门店已突破10160家;华莱士更是以2万家规模占据下沉市场优势,派乐汉堡等品牌也在加速布局。

“随着CPE源峰的入局,汉堡王市场下沉的速度会提高,这对它的规模化有一定帮助。但中国餐饮行业已步入马太效应的节点,汉堡王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朱丹蓬说。

陈晶晶认为,汉堡王若要走规模扩张路线,就必须同步提升单店效率与盈利能力,而其当前平均单店销售额仍显著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其增长关键在于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的双轮驱动:品牌层面,需要重建差异化认知;运营层面,则需聚焦数字化管理与供应链效率。

具体而言,在产品端,汉堡王要依托本土消费数据优化菜单,在强化皇堡等全球标志性产品的同时,推出更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定制化新品,通过精准促销提升复购;渠道端,借助资本支持加速门店扩张,同时重构线上渠道、搭建数字化体系,改善用户体验;品牌端,结合本土营销资源升级推广策略,缩小与麦肯在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上的差距。

战斗蚂蚁新物种战略咨询联合创始人陈颖颖认为,汉堡王已经错失了抢占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其根源在于没有找准品牌的定位(顾客价值)。早年市场消费力蓬勃,问题不凸显;经济增速放缓后,问题就暴露了。肯德基、麦当劳早已站稳脚跟,华莱士、塔斯汀等中低档品牌也已完成跑马圈地,再加上消费力不济,作为舶来品的汉堡在中国文化崛起的背景下逐步式微,汉堡王突破4000家门店的机会渺茫。

本土资本的注入或为汉堡王中国带来了资金和资源优势,但品牌想要真正摆脱被“麦肯”压制的困境,还需在产品创新、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若能借助CPE源峰的本土资源快速落地战略调整,汉堡王中国有望在细分赛道实现突破。

该合资交易预计2026年一季度完成,汉堡王中国的转型成效值得长期关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twujin.com/news/1063.html发布于 2025-11-15 15:01:0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金融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701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