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田野间书写科技创新答卷

2025年3月29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团队的科研人员在田间采收野生稻基因改良品种。张茂 摄
"/>2025年5月26日,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新庄镇张家村,农学博士贺义昌在科技小院(右二)在向村民讲解山香圆的种植知识。周亮 摄
"/>2025年7月2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邦达村,农牧民们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秦鑫 摄
"/>2024年4月23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现代农业试验示范中心,工人正在智能温室内采摘首茬樱桃番茄。视觉中国供图
"/>2023年10月27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无人驾驶机械和有人驾驶机械在高标准农田收割水稻。许丛军 摄
"/>今年7月6日是首个世界农村发展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奇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种子被喻为农业“芯片”,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在海南省三亚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的研究团队将野生稻作为天然的基因库,开展水稻改良研究,通过培育新品种解决当前水稻生产中的抗逆性、产量等核心问题;在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加大科研投入,针对育种技术,建立起研发中心和基因技术实验室科研平台;在河南省漯河市,育种机构采用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模式,培育优质瓜果蔬菜种苗,推进育苗产业发展。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智慧农业科技发展的硬核支撑。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当地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建成了17个无人化农场,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超1300台;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植保无人机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进行青稞田间管理,确保增产增收。
以人才之力筑“兴农”之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是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活力的关键。近年来,一个个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核心支撑的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扎根广袤田野之上,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农学博士贺义昌以新庄镇张家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带头建立宜丰山香圆科技小院,寻找农业发展村民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