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北京仍有降雨,可为啥雨后的晚霞却格外好看?

访客 2025-07-28 15:08:17 49483
北京仍有降雨,可为啥雨后的晚霞却格外好看?摘要: 审核专家:叶海英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近日,北京天空上演“暴雨—放晴—晚霞”的...

审核专家:叶海英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近日,北京天空上演“暴雨—放晴—晚霞”的美丽景象。

雨停后,天空被染成一片绚丽的橙红色。晚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雨后的晚霞格外惊艳?

一、为什么最近北京多雨?

2025年7月20日,北京正式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这是全年降雨最集中、强度最强的时段,这一时段的降雨特点主要体现为频次多、强度大、极端性强。

晚霞中的北京故宫东北角楼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1.副热带高压

每年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地维持在北纬25°以北,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水汽“传送带”,借助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

2.台风影响

“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时期,虽然台风中心不一定直接登陆北京,但台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和强大的环流系统会对周边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由于台风本身携带大量的水汽北上,与当地的冷空气或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引发降雨。

3.地形

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是东部地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对华北天气系统特别是暴雨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水汽充足+动力抬升”的组合,使得北京主汛期成为全年降雨的“核心时段”。

二、晚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晚霞是日落时分天空呈现的橙红色云霞,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分子和悬浮微粒发生碰撞,光线方向发生偏转,这一过程称为“散射”。

1.瑞利散射定律

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透射能力更强。日落时,太阳光线需穿越更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被大量散射,剩余的红光、橙光主导了天空颜色。

2.云层高度影响

中低层云是晚霞的“天然画布”。云底高度越低、范围越广,晚霞的持续时间越短,但色彩越浓烈;反之,高空破碎的卷云则难以形成优质晚霞。

3.大气微粒影响

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含量直接影响晚霞的鲜艳度。水汽充足时,微粒对红光的散射增强,晚霞呈现火红色或金黄色;若尘埃较多,则可能偏橙黄色。

三、为什么雨后的晚霞格外好看?

晚霞并不是雨后天空的专属,但在晴天的时候,我们貌似很难看到美丽的晚霞,难道是因为晚霞更加偏爱雨后吗?

1.水汽充足,云层丰富

降水过后,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幅增加,湿度较大,使得天空中出现不同高度、厚度和形状的云层,云层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散射和反射出不同强度和颜色的光线。并且,水滴对红光、橙光的散射能力更强,从而使晚霞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2.空气洁净,透明度高

降雨可清除空气中的部分悬浮尘埃,提高大气的透明度和能见度,让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减少,光线能够更加充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并与云层相互作用。若雨后天空通透度高,晚霞的色彩饱和度会显著提升。

3.特殊的天气系统配置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对北京地区来说,大范围降水过程刚结束时,北京常位于降水云团的尾部,在日落前后,太阳光能够无遮挡地从晴空区传输过来,照亮北京上空的云层,为晚霞的出现创造条件。

四、“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道理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指的是朝霞预示降雨,晚霞预示晴天。而气象谚语只是人们群众经验的总结,其科学性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在夏季多变天气下,朝霞与晚霞同日出现并非罕见。

由于天气系统的快速变化,夏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上午引发降雨,下午冷空气移出后天气转晴,傍晚满足晚霞形成条件。

同时,朝霞由东移的雨云边缘形成,而晚霞需西边天空无云。若雨云快速东移,本地午后放晴,则可能同时满足朝霞与晚霞的观测条件。

不过,这种“双霞同现”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且对云层高度、水汽含量要求极高,属于夏季特有的天气惊喜。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