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黄瓜,有时会变“苦”瓜?还能吃吗?

咦,这次买的黄瓜怎么有点苦!
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从菜市场买回新鲜黄瓜,准备凉拌一下,清洗切丝后一尝——竟然有股明显的苦味!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很多人可能会想"就一点苦味,洗洗继续吃"。但科学告诉我们:遇到苦黄瓜,不吃就对了!
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黄瓜变苦瓜"里的科学,以及为什么苦黄瓜绝对不建议食用。
一. 黄瓜的由来
黄瓜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古学家的考证:黄瓜,学名 Cucumis sativus,起源于约3000多年前的印度北部,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到了中国,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改名史”。在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把这种瓜带回中原,最早它被称为“胡瓜”,意思是“来自胡地的瓜”。后来因为避讳汉朝皇帝的名字(汉桓帝刘志的“胡”),就改名—成了“黄瓜”。
除此以外,黄瓜在古代也不仅仅是蔬果,还被用作中药材。古印度也认为它能“清热解毒”,欧洲人则待它为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地位与红酒相当。
这种营养与美味的兼得,也值得鼓掌——特别是在减肥领域!如今,黄瓜的种植已遍布全球,从温室大棚到家庭菜园,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二. 黄瓜的营养价值
别看黄瓜偶尔会发点苦,可它是名副其实的“好吃”。我们知道,每100克黄瓜的热量只有15大卡,这也是体重控制的福音。黄瓜水分含量高达95%,所以有时啃一口就像喝了一口甘泉,特别适合酷热里的解暑。而且,黄瓜还富含维生素K(能促进血液凝固和骨骼健康)、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和钾元素(维持血压稳定)。
除此之外,它还含有少量的膳食纤维,能帮助清理肠道。所以,黄瓜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营养与美味的兼得,脆脆的存在!
三. 那为什么有些黄瓜有时是苦的?
其实,黄瓜发苦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名叫葫芦素(Cucurbitacin)。我们现在知道,葫芦素是一类存在于葫芦科植物(如黄瓜、南瓜、苦瓜等)中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因其强烈的苦味而闻名,人类对其感知阈值低至约1 ppb(ScienceDirect: Cucurbitacin)--也就一点的“苦”,舌头就立马警觉的那种!
葫芦素家族成员众多,有葫芦素B、D、E等多种类型,每种葫芦素在化学结构上也有所差异,这让它们在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上也不太一样。但它们都是植物的天然防御机制,用于抵御昆虫和病原体的侵害。
科学研究发现,葫芦素主要分布在黄瓜的茎、叶和根部,但在某些情况下才会积累在果实中,导致黄瓜变得苦涩。研究表明,葫芦素的产生与基因表达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高温、干旱或高盐等应激条件下,葫芦素含量会显著增加(Shang et al., 2014)。
不同品种的黄瓜在基因上存在差异,有些品种天生更容易产生苦味的葫芦素。比如,野生黄瓜的苦味比现代栽培品种强得多,这是因为它们需要更多苦味来保护自己(Zhou et al., 2016)。现代育种技术已培育并上市出很多低苦味的黄瓜品种,但基因遗传因素有时仍会偶尔的出现点“苦味”,也就是偶尔的“返祖现象”。
此外,过熟的黄瓜会积累更多葫芦素,导致苦味增强。黄瓜的苦味分布也不均匀,在靠近茎的蒂部(光滑无毛刺)通常葫芦素浓度较高,因此也就更苦一点(Andeweg & De Bruyn, 1959)。
四. 重点来了:苦的黄瓜,能吃吗?
答案是:不要吃!不要吃!不要吃!
这是因为,如果黄瓜味道明显苦涩,表明其葫芦素含量已经较高,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这也被称为“有毒南瓜综合征”。
“有毒南瓜综合征”是一种由摄入苦味南瓜或其他葫芦科植物(如苦葫芦、野南瓜)中的高浓度葫芦素引起的中毒反应,国际上通常称为 "Cucurbitacin poisoning" 或 "Toxic Squash Syndrome”。
研究表明,普通栽培黄瓜中的葫芦素含量非常低,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然而,在野生品种、返祖现象、受环境压力(如高温、干旱)等影响的“心情不好”的黄瓜中,苦葫芦素浓度可能就显著升高,从而导致中毒风险。症状则包括恶心、呕吐、腹泻(有时伴血便),严重时可能引发肝损伤或脱发。例如,2018年法国两名妇女因食用苦味南瓜汤出现胃肠道症状,随后数周后脱发(Assouly & Benadiba, 2018)。2024年一名54岁女性因食用苦味南瓜出现肝损伤(Kubáň et al., 2024)。极少数情况下,高剂量葫芦素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如2023年一名47岁男性因食用含高浓度葫芦素的葫芦饮料出现严重休克(Mohan et al., 2023)。
动物实验显示,葫芦素B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小鼠体内为1.0 mg/kg,表明高剂量葫芦素具有显著毒性(Ferguson et al., 1983)。小鼠实验还显示,葫芦素D的LD50也仅5mg/kg,而砒霜(砷)的LD50为31.5mg/kg,由此看,葫芦素D的毒性约为砒霜的6倍。
所以,如果黄瓜苦得难以下咽,建议直接不吃。即使只是微苦,为降低潜在风险,不吃也对了!而常见的苦瓜,也属葫芦科,但其苦味主要来自无毒的苦瓜苷,常规食用是安全的。
五. 如何分辨黄瓜的“苦”与“不苦”?
黄瓜不会自己标明“苦”或“不苦”,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排雷”:
1.检查蒂部:蒂部是葫芦素们的“聚集地”。买回后,切一小块蒂部尝尝,可判断黄瓜是否发苦。
2.观察外形:歪扭或表面有黄斑、褶皱的黄瓜可能生长时受压,苦味风险较高。笔直、翠绿的黄瓜通常更甜脆。
3.闻一闻,摸一摸:新鲜黄瓜有清香味,触感坚实。若有怪味(如发酸)或发软,可能过熟或变质,苦味更易出现。
4.直接试吃法:切一小片试吃是最直接的方法,避免整根烹饪后才发现苦味。
其实现在,在科学的选择和培育下,苦黄瓜已经很少了!
而通过以下方法也可进一步降低遇到苦黄瓜的概率:
A.选品种:比如市场上的“水果黄瓜”等品种经过育种筛选,葫芦素含量极低。购买时可询问摊主。
B.买新鲜的:选择表皮光滑、有光泽、刚采摘的黄瓜,通常更甜脆,苦味较少。
C.储存得当:黄瓜买回后应及时冷藏,存放过久也会增加苦味。
写在最后:极其罕见的“苦”黄瓜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黄瓜这么危险,以后还敢吃吗?
其实,完全不必恐慌。就像我们知道河豚有毒,但科学养殖和认真处理后仍是鲜美,关键是在于科学的"知险避险"。而且,现代栽培品种经过严格筛选,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的。
但正因为罕见,我们才更要警惕。一个简单的口诀:"一尝二看三嗅四摸"——尝蒂部、看外形、嗅气味、摸手感。一旦发现苦味,立即丢弃,不吃就对了!
黄瓜的苦味,是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留下的"保险丝"。所以,下次,再遇到苦黄瓜,第一反应应该是感谢它的"诚实警告",然后果断丢弃。这不是浪费,而是科学。
参考资料:
1.Shang, Y., Ma, Y., Zhou, Y., et al. (2014). Biosynthesis, regu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bitterness in cucumber. Science, 346(6213), 1084-1088. DOI: 10.1126/science.1259215
2.Zhou, Y., Ma, Y., Zeng, J., et al. (2016).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bitterness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in Cucurbitaceae. Nature Plants, 2(12), 16183. DOI: 10.1038/nplants.2016.183
3.Andeweg, J. M., & De Bruyn, J. W. (1959). Breeding of non-bitter cucumbers. Euphytica, 8(1), 13-20. DOI: 10.1007/BF00022389
4.Kaushik, U., Aeri, V., & Mir, S. R. (2015). Cucurbitacins – An insight into medicinal leads from nature. Pharmacognosy Reviews, 9(17), 12-18. DOI: 10.4103/0973-7847.156317
5.Assouly, P., & Benadiba, L. (2018). Hair Loss Associated With Cucurbit Poisoning. JAMA Dermatology, 154(5), 617–618.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17.6128
6.Kubáň, V., et al. (2024). Cucurbitacin poisoning: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olish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94(11), 1131-1134. DOI: 10.20452/pamw.16728
7.Mohan, A., et al. (2023). Cucurbit Toxins Lead to Rapid and Severe Distributive Shock.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6(10), 1397-1398. DOI: 10.7326/aimcc.2023.1037
8.Ferguson, J. E., et al. (1983). A Report of Cucurbitacin Poisonings in Humans. Cucurbit Genetics Cooperative Report, 6, 73-74.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