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综合防治现状研究报告》发布

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乙肝综合防治现状研究报告》7月20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乙肝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现消除目标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该报告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联合完成。
7月2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
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消除乙肝的道路上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存量大,成人慢性乙肝防控挑战多;二是乙肝防治体系不完善,统筹规划与资源投入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乙肝检测、诊断与报告体系存在短板。乙肝诊断率与WHO提出的消除目标差距大,治疗覆盖率亟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患者全程随访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欠缺;五是患者对疾病治愈的预期高,但对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推动治疗仍存在障碍;六是乙肝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对乙肝治疗认知不足,“无症状不需治疗”是主要误区;七是肝硬化肝癌风险高,疾病负担重。八是信息管理不畅和缺乏有效全程管理等因素影响患者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等。
该报告提出了破局建议,包括完善政策保障,及早组织制定全国乙肝防治规划或行动计划;做好三医联动,建议持续加大乙肝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强化检测发现,有序扩大乙肝主动筛查覆盖面;推动抗病毒治疗覆盖,更新乙肝病例诊断标准和规范乙肝病例报告流程;优化诊疗流程,强化病例诊疗全程管理体系建设;注重科研投入,加快乙肝治疗新型药物研发;减少歧视,持续开展健康宣教及强化心理支持;推动乙肝信息化建设,用“大数据”科学引领防治进程等。
“这份报告是消除乙肝道路上的建议书,也是行动的再出发。”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徐卸古副理事长强调。随着我国肝炎防治工作的逐步完善,从政策指导、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社会保障等全方面行动,我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行动目标,为全球肝炎消除贡献中国方案。
发布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介绍,自1965年乙肝表面抗原第一次被发现,1981年第一支乙肝疫苗问世,再到1994年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代的开启,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防治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时至今日,临床治疗上已经迎来功能性治愈的新希望。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中国乙肝防治面临增量小、存量大的问题。未来将在院内推动多科室协作,建立院内患者规范化管理流程,实现乙肝患者的全程管理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李健研究员建议加强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将乙肝诊疗随访工作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社区、医院、疾控一体化的乙肝防治模式,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数智赋能乙肝防控,推进乙肝防治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