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千万小心!这种“野菜”7片叶子就能致死!

访客 2025-07-17 14:06:14 22027
千万小心!这种“野菜”7片叶子就能致死!摘要: 钩吻俗话说:"春食野,夏吃苦"。踏青挖野菜是很多人春天必备的活动之一。马齿苋、鱼腥草、芝麻菜、野葱等都是深受欢迎的野...

钩吻

俗话说:"春食野,夏吃苦"。踏青挖野菜是很多人春天必备的活动之一。马齿苋、鱼腥草、芝麻菜、野葱等都是深受欢迎的野菜。然而在众多野菜中,潜藏着一种看上去人畜无害,却剧毒无比的植物。最近,就有人不小心中招。

今天我们来聊聊断肠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断肠草真的能让人“肝肠寸断”吗?春天踏青采摘野菜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乔装“的毒植物?

断肠草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听见。断肠草并非严格的植物学名称,也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古人对能引起剧烈消化道反应的剧毒植物的统称。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有近40种植物被称为断肠草。像八角科的野八角,罂粟科的白屈菜、椭果绿绒蒿,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卫矛科的雷公藤等等都是古人口中的“断肠草”。

在这个“断肠草家”中,紫堇科势力最大,有约超过 21 种。不过,最毒的要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它因毒性最强,误食中毒事件频发,被列为我国十大毒草之首,狼毒草、山砒霜、水莽草等都是它的别名。

钩吻是多年生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一般长在半阴、潮湿的林下或山坡灌木丛中,在南方较为常见,尤其是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区。4–8月是钩吻的生长旺盛期。这也是为什么误食中毒事件一般都出现在这个时间段。

误食钩吻的中毒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主要是钩吻长得和它名字太不匹配了,一点都不凶狠。外观长得像金银花,根系长得像五指毛桃。最近中招的民众,就是因为吃了长得像五指毛桃的钩吻。

和有缓解咽喉肿痛,消炎杀菌,显著改善气管炎等功效的金银花和五指毛桃不同的是,钩吻全身上下都含吲哚类生物碱。这是一类含吲哚环(Indole)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很多植物、动物和真菌都含有或能分泌这种化合物。比如马钱子含有的士的宁(strychnine)和马钱子碱(brucine);麦角菌产生的麦角胺(ergotamine)和麦角新碱(ergometrine)。

吲哚类生物碱的毒性非常大。它的结构类似神经递质(如血清素、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很容易进入神经系统。比如致幻剂LSD(麦角二乙酰胺)与内源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高度相似,可激活血清素受体(5-HT₂A受体),引发幻觉。它还有靶点特异性与高亲和力的特点,能精准、有力地打击目标。比如钩吻中含有的钩吻素甲,就能精准地打击脑干GABA能神经元,阻断呼吸中枢。此外,很多天然吲哚类生物碱,代谢非常稳定,在体内代谢缓慢,毒性作用持久。

目前从钩吻全株分离出了 140多种吲哚类生物碱,包括钩吻素子(koumine)、钩吻素甲(gelsemine)、钩吻素乙(gelsedine)等。

一般情况下,误食钩吻后,早期(30分钟—2小时)会出现口腔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等症状。进展期(4—8小时)则会出现肌肉松弛、吞咽困难、呼吸浅慢、心律失常等症状。

虽然名为断肠草,但其实钩吻致死原因是钩吻碱(Gelsemine)等生物碱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窒息。之所以会被古人取名为“断肠草”,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钩吻碱会导致控制胃肠、心跳、呼吸等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异常增强,使肠道发生痉挛性剧烈收缩,引起剧烈腹痛、呕吐和腹泻。

需要注意的是,钩吻全株上下嫩叶和根最毒。7片新鲜嫩叶或2-3克就足以致死。因此大家在采摘金银花或五指毛桃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钩吻花一般黄色带红斑,呈漏斗状;金银花则是白色转黄,呈唇形。

钩吻主根一般很粗壮,断面无纹;五指毛桃的根皮具环纹,断面放射状。

如果不幸误食,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携带植物样本就医,以便医生确定毒源。若没法立即就医,应先催吐,然后尽快前往医院。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下面三种行为一定不要做:

1、等到出现症状才就医。

2、擅自服药或使用民间偏方。

3、给已经昏迷的患者喂水或催吐

除了断肠草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毒植物,“打扮”成可以吃的模样。比如毒芹和水芹、叶芹菜很像。前者吃了会出现痉挛、心跳加速等症状;有毒的野芋头经常会和野姜、芋苗弄混。前者吃了会有灼痛感,喉咙肿胀、呼吸困难。乌蕨、山慈菇、夹竹桃、商陆等毒植物也经常被当成野菜。

为了避免误食有毒植物,采摘野菜时遵守”5 不原则“,可以很大程度规避一些安全风险。

1、不认识的植物不采;

2、长得像但不确定的植物不采;

3、有异味或无香味的植物不采;

4、白色乳汁植物不采;

5、采摘后变色或留汁的植物不采;

有人可能就说,前三条好理解。 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什么意思?有些可食用的蔬菜也会分必白色乳汁啊。

白色乳汁是植物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常含有毒性强的生物碱或刺激性物质。很多天南星科、夹竹桃科、菊科中的有毒植物都具有白色乳汁,尤其常见于茎叶断裂后。断肠草、夹竹桃、商陆都断茎流白汁,毒性极强。

采后变黑或发紫,可能是含有皂苷、甙类、氧化物质,不适宜食用;有些植物会采后“氧化变色”,伴随毒素释放或活化;流汁可能是生物碱、刺激性树脂或粘液,很可能引发肠胃刺激或过敏反应。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有一些植物符合 4、5 中提到的特征但是无毒。比如蒲公英、无花果、苋菜等等。但——大部分这类植物确实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所以在野外采摘时,作为通用“避险原则”来说,建议不要采。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采野菜也是门技术活。

的确。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跑,啃食的压力非常大,所以进化出了各种毒素(比如生物碱、强心苷、草酸钙针晶)来让自己“难吃”甚至“致命”,保护自己的生存策略,没经验,贸然采摘野菜,很容易中招。

即便是可食用的野菜也有健康风险,比如香椿含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画面补充信息:存放时间长的香椿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大量食用可能有风险,刚采摘的嫩芽亚硝酸盐含量较低,适量吃是安全的)

蕨菜含原蕨苷,也有致癌风险。原蕨苷是一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的物质,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但目前证据还不够充分,焯水、浸泡后适量食用也是可以的。

马齿苋、苜蓿草酸高,一次性大量食用可能有导致结石的风险。不过煮沸焯水处理后,草酸明显降低,是可以适量食用的。

所以,虽然俗话说春天吃野菜,但也不建议“小白”轻易尝试。虽然有些野菜在某些微量元素上比一些常规家菜高,但是不要误选误食,应该科学选择野菜种类,并且正确处理后再适量食用。不过,从长远来说,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家菜,才是营养和安全上最均衡的选择。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邢焕秋 科普作者

审核: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