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锅盖”的元凶:解密“热穹顶”背后的阻塞高压

近期持续肆虐的极端高温天气,让“热穹顶”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的词汇频繁登上热搜。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如同巨大锅盖笼罩在特定区域上空,将热空气牢牢锁住、不断加热增温的天气现象。那么,造成这种“锅盖效应”的幕后推手究竟是气象学中常提到的阻塞高压还是副热带高压呢?答案很明确:造成典型、强烈的“热穹顶”事件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阻塞高压。
一、两大高压系统:角色定位不同
要理解“热穹顶”,首先需要认识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这两个关键角色:
1. 副热带高压:
定位: 位于副热带地区(大致纬度在20°-35°之间),是地球大气环流中一个常年存在、相对稳定的大型高压系统。例如,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
成因:主要受哈德莱环流(Hadley Cell)下沉气流的控制。赤道地区上升的热空气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高压。
特征:
范围巨大,位置有季节性南北移动(夏季北抬,冬季南退)。
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过程中被压缩增温,导致晴朗少云、炎热干燥的天气。
是夏季高温热浪的重要背景,尤其是当其异常偏强、偏北、稳定控制时。
2. 阻塞高压:
定位: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通常在50°N以北),不是常年存在的固定系统。
成因:与西风带(急流)中的大型扰动密切相关。当西风带的波动(罗斯贝波)振幅异常增大时,会形成一种近乎静止的、强大的高压脊,有时甚至呈现闭合的高压中心。它像“路障”一样阻挡了西风带正常的自西向东移动。
特征:
持久性: 一旦形成,可以在同一地区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阻断性:其核心特征是阻断了中纬度地区正常的天气系统(如低气压、冷锋)的东移路径。
内部特征:高压脊内部同样盛行强盛的下沉气流,导致空气压缩增温、晴朗干燥。
影响范围:其下游(东侧)往往伴随强烈的低压槽或切断低压,带来截然相反的天气(如暴雨、冷空气)。
二、“热穹顶”的形成机制:阻塞高压的核心作用
“热穹顶”现象的本质是一个异常强大且持久的高压系统(通常是阻塞高压)在高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穹顶”结构。其形成和维持过程如下:
1. 强大的高压脊形成:中高纬度西风带发生剧烈波动,形成一个异常强大、振幅巨大的高压脊。
2. 下沉气流主导: 高压脊(或闭合的阻塞高压中心)控制下,空气大规模、持续地向下沉降。空气在下沉过程中被压缩,温度显著升高(绝热增温)。这是近地面高温的最直接热力来源。
3. “穹顶”效应:
这个强大的高压系统像一个坚固的“锅盖”罩在大气上层。
抑制上升运动:它阻止了地表热空气的上升和对流发展,导致云层难以形成,阳光得以直射地表,持续加热地面和近地面空气。
阻挡冷空气入侵:最关键的是,阻塞高压的“阻断”特性阻止了来自高纬度或海洋的冷空气系统(冷锋)进入该区域。正常情况下,冷空气是打破高温循环的关键因素,但在阻塞高压的“穹顶”下,冷空气被完全挡在外面。
4. 热量持续累积:在晴朗少云的条件下,太阳辐射持续加热地表;地表再将热量辐射给近地面空气;下沉气流进一步加热空气并抑制热量向上散逸。同时,冷空气无法进入。这样,热量就在“穹顶”下的区域不断累积、循环、加剧,导致极端且持久的高温。
三、为什么是阻塞高压而非副热带高压?
虽然副热带高压也带来高温,但它在“热穹顶”事件中通常扮演的是背景或协同角色,而非主导和直接塑造“穹顶”结构的角色:
1. 位置差异:典型的、造成严重灾害的“热穹顶”事件(如2021年北美西部、近年欧洲热浪)通常发生在中高纬度地区(如加拿大、美国西北部、西欧),这超出了副热带高压的常规核心控制区(副热带)。这些区域正是阻塞高压活跃的舞台。
2. 关键特征——阻塞与停滞:“热穹顶”最致命的特点是持久性和对正常天气流动的彻底阻断。这正是阻塞高压的定义性特征。副热带高压虽然稳定,但其季节性移动相对规律,且其控制区域边缘通常仍有天气系统的更替(如热带气旋、西风槽扰动等),不一定能形成完全隔绝的、持续数周的高压“穹顶”。
3. 事件关联:气象学上分析具体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尤其是中高纬度)时,几乎总能追溯到其上空存在一个强大的、停滞的阻塞高压系统或异常高压脊。例如:
2021年北美“热穹顶”: 气象分析明确指出,一个异常强大的阻塞高压脊盘踞在北美西部上空,是造成这场史无前例高温灾难的直接元凶。
欧洲极端热浪:反复出现的阻塞高压(如形成于大西洋或欧洲上空的Ω型阻塞)是欧洲近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主要驱动者。
4. 协同作用:不可否认,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当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北抬时,其北缘可能与中纬度的高压脊或阻塞高压结合或叠加。这会使得高温区域更大、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但即使在这种协同作用下,对中高纬度特定区域形成“穹顶”式封锁和极端高温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那个停滞不动的阻塞高压系统。
四、总结:锁定关键“锅盖”
“热穹顶”是极端高温天气的一种形象比喻。从气象专业角度看,造成这种“锅盖效应”的核心机制在于:
主导系统:阻塞高压。 它通过在中高纬度形成强大、持久且近乎停滞的高压脊/中心,制造强烈的下沉增温,并最关键地阻断了冷空气的入侵路径,使得热量在局部区域持续累积、无法消散。
副热带高压的角色: 它是夏季高温的背景场,当其异常强盛时,会显著增加大范围高温的风险和强度。在特定情况下(如北抬显著),它可能与阻塞高压协同作用,加剧高温,但并非塑造典型中高纬度“热穹顶”结构的直接和主导力量。
因此,当新闻中再次提到“热穹顶”导致破纪录高温时,我们可以知道,气象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的,正是那个在中高纬度上空充当“顽固路障”的阻塞高压。理解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极端天气的成因,也凸显了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西风带和阻塞高压活动频率/强度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未来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