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口服增高药真的值得投资吗?

访客 2025-11-21 15:04:53 40434 抢沙发
近年来,口服“增高药”成为了一些追求身高增长人群的关注焦点,一些人认为这种药物可以帮助增加身高,不再是被视为智商税,目前对于增高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证据来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在决定是否使用增高药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其潜在的风险和限制,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口服增高药都是假的,全是智商税!”长期以来,一些所谓的口服“增高药”借着合规生长激素注射剂的市场热度浑水摸鱼,互联网上类似的科普知识一直在为广大家长敲响警钟。然而,这一延续多年的认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打破。

近日,金赛药业的口服小分子生长激素促分泌药物——GS3-007a干混悬剂获批临床试验。GS3-007a通过每日一次口服给药,可刺激内源性生长激素释放,为有促生长需求的矮小儿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这意味着,口服“增高药”可能成为现实,也预示着生长激素市场的未来竞争焦点,将从长效与短效的博弈,逐步朝着口服与注射之争演进。

长效生长激素时代加速来临

自20世纪80年代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获批上市以来,每日皮下注射的短效制剂长期占据市场主流。但这一治疗方案也存在局限,频繁注射不仅给儿童患者带来痛苦,还导致漏针现象普遍发生,或过早停止治疗,最终都影响治疗效果。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82%的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患者每周至少遗漏一次每日注射。另一项针对110名儿童的研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平均每周遗漏一次以上的注射。每周漏针超过一次的患者,与平均每周漏针不超过一次的患者相比,其生长速率标准差评分的变化呈现临床相关降低(生长速率标准差评分越高显示生长越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效生长激素已成为当前研发热点,并以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为主。长效制剂通过聚乙二醇化(PEG)修饰、Fc片段融合、白蛋白结合等技术路线,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减少给药频率,进而提升患者依从性。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两款长效生长激素获批:金赛药业的“金赛增”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特宝生物的“益佩生”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

其中,2014年上市的“金赛增”已有较长的临床应用经验。长春高新财报披露,2025年6月,最新发表的中国生长激素长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估(CGLS)数据库5年真实世界研究显示,1207例病例连续使用“金赛增”最长5年,无预期外不良反应,无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长期安全性。

“益佩生”作为2025年上市的1类新药,是采用40kDY型分支聚乙二醇进行单分子修饰的全新一代长效生长激素,通过优化选择非N-末端位点为主的修饰组分,提高生物学比活性,延长半衰期,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给药剂量,获得更佳的长期药物安全性。

此外,维昇药业注射用隆培促生长素提交的BLA已获受理,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获批上市。

隆培促生长素是维昇药业2018年获Ascendis Pharma授权引进的一款长效生长激素。早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隆培促生长素已分别获得FDA、EMA的上市批准。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隆培生长激素的海外销售额分别为1.79亿欧元、2.0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02亿、16.95亿元,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与此同时,国内仍有多款长效生长激素在研,其中大部分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通常情况下,将Ⅲ期、Ⅱ期临床药物推进到市场审批阶段需要约1至5年时间,因此,未来五年内,国内或有4-5种长效生长激素获批上市。

国内部分在研阶段的长效生长激素,资料来源:企业财报、招股书及其他公开信息

在给药频率的进一步优化方面,还呈现出向双周一次、每月一次进阶的趋势。

例如,君合盟在研的“君生瑞”长效生长激素采用基因工程大肠杆菌技术,并以Fc片段为长效载体,通过包涵体复性、组装及多步纯化工艺,显著延长药物半衰期,临床前研究显示具备双周给药的潜力。

金赛药业在研的GenSci134注射液,通过特异性靶点发挥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通路的药效学作用。临床前数据表明,GenSci134注射液具备独特的分子设计及代谢特征,基于非临床数据建立动物PK/PD模型提示其具有每月给药的潜力。

总的来说,尽管当前短效生长激素仍是市场主流,但随着更多长效制剂上市,市场将加速向长效甚至超长效时代迈进。

口服药物潜力巨大,但挑战重重

尽管长效注射剂解决了给药频率的问题,但仍存在无法回避的痛点:部分儿童对注射存在强烈排斥心理,长期皮下注射可能导致局部脂肪萎缩、硬结等不良反应,且注射操作需要一定专业性,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不便。

在此背景下,口服药物成为行业追求的更长远目标,金赛药业的GS3-007a干混悬剂正是这一方向的重要探索。

作为口服小分子生长激素促分泌药物,GS3-007a拟用于因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的治疗;通过每日一次口服给药,可刺激内源性生长激素释放,可为有促生长需求的矮小儿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口服药物的研发面临多重技术壁垒,根源在于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后易被胃肠道内的胃酸、蛋白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同时,蛋白质分子量大,难以穿过肠道上皮细胞膜被吸收。

GS3-007a采用了小分子促分泌剂路线,即:不直接补充外源性生长激素,而是通过口服小分子药物刺激人体垂体分泌内源性生长激素,规避蛋白质降解问题。

全球范围内,还有Lumos Pharma的LUM-20采用了相似的技术路线,LUM-201作为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激动剂,其两项Ⅱ期临床研究均达到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验证了对PGHD的治疗效果。

全球在研的口服生长激素药物,资料来源:摩熵医药数据库、企业公开信息

此外,Scohia Pharma的SCO-240采用口服选择性SSTR5拮抗剂设计,通过制剂技术保护蛋白质不被降解,并促进其肠道吸收;既能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又不影响其他垂体激素,临床数据显示其安全耐受。

动脉网据公开数据梳理,目前全球范围内仅上述三款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口服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毫无疑问,口服药物将促进生长激素的给药方式发生颠覆式改变,不过,当前的在研药物仍处于较早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给药便捷性固然是口服药物最受期待的优势之一,但这项优势的落地,既需要建立在与短效生长激素相比具备非劣效性及可靠安全性的基础上,还需兼顾从产品到商品转化过程中的多重现实因素。

摩熵医药数据库资料显示,全球共有过9个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口服药物,截至目前,仅有前文提到的3条管线仍然在研,其他产品或为“无后续进展报道”状态,或已暂停研究。

其中,Rani Therapeutics的RT-109就是已暂停研究的管线。RT-109尝试运用自研的胶囊机器人RaniPill进行药物递送,胶囊进入肠道后释放微针,再将生长激素注射到肠道黏膜下。RaniPill还旨在用口服代替其他生物制剂的注射给药方式。

长春高新也曾与Rani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并获得RT-109的评估及优先购买权协议,其中包括优先的RT-109在中国商业化谈判权。不过,到2022年,Rani Therapeutics就宣布暂停对RT-109的研究,暂停主要是因原材料样品运输问题。

总的来说,口服药物的正式面世还需“过五关斩六将”。尽管前路漫长且存在不确定性,但当前三款在研产品已通过初步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具备一定成功概率,未来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生育率下降,生长激素还会畅销吗?

在未来的生长激素市场,无论是注射剂还是口服药,无论是生物制品还是化药,无论采用哪种技术路线,都不得不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潜在用户群正在减少。纵观生长激素各大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近两年来销售收入或利润已呈整体下滑趋势。

PGHD主要影响新生儿至17岁的儿童,在出生率下降的大趋势下,2023年至2030年的PGHD患病人数预计也将减少。维昇药业在招股书中测算,尽管患病人数减少,2023年至2030年PGHD治疗率预计将翻不止一番。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国内PGHD的治疗率预计将由2023年的5.3%增至2030年的10.7%;诊断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更安全、更易于给药的治疗方案发展,将直接提高治疗率。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生长激素市场仍有拓展空间。新加入的企业、新上市的产品仍有机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治疗率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例如诊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能力不断提升,更多潜在患者被发现;家长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儿童身高的关注度增加,主动就医意愿增强;治疗方案的优化,包括长效、口服等更便捷的产品出现,降低了患者的治疗门槛。

因此,企业需要重点从这些方面推动治疗率的提升。包括开拓基层市场和院外市场,挖掘新增长点,以及通过医患教育进一步扩大市场认知。当然,针对产品本身,还需从运输储存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便捷性,例如以往生长激素大多需要冷链运输、低温储存,维昇药业的隆培促生长素与自动注射装置配合使用,允许家庭在室温下储存长达6个月,也可改善患者治疗体验并成为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适应症拓展也将成为生长激素提升市场渗透率的一大路径。

PGHD是18岁以下患者中最常见的矮小症,也是生长激素药物最普遍的适应症。同时,生长激素还可用于特发性矮小症、小于胎龄儿、透纳氏症候群、努南氏症候群等多种病理性矮小症。在短效药物时代,市占率较高的“赛增”(金赛药业旗下)获批适应症已达12项。

由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是由垂体发育异常、颅脑损伤、遗传基因突变、下丘脑功能障碍、慢性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生长发育及代谢障碍,可在一生中各个阶段发生。其中,成人生长激素缺乏(AGHD)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带来诸多危害。

基于治疗现状,AGHD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替代治疗,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也提到,AGHD的药物治疗包括短效生长激素制剂和长效生长激素制剂。

因此,AGHD将成为生长激素适应症拓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金赛增”在积累了大量PGHD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的基础上,其治疗AGHD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国内进行;2025年6月,金赛药业超长效生长激素——GenSci134注射液已获批进行AGHD的临床试验。

特宝生物的“益佩生”2025年5月初上市时的获批适应症为PGHD,8月,新增AGHD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也已获批。

总的来说,生长激素市场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关键期,多重趋势交织推动行业升级。长效及超长效生长药物在低给药频率、提升患者依从性方面优势显著;口服药物作为终极目标,在突破技术难关、产品到商品转化的种种难题之后,未来有望重塑行业格局,更有望提供行业进入新一个“黄金十年”。

当然,未来市场走向到底如何?还需要新产品、新技术在保障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着力改善诸多具体的临床应用痛点,规避滥用现象,以实际的患者需求为核心进行研发推广。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stwujin.com/news/1132.html发布于 2025-11-21 15:04:5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新华金融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43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