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荷叶引发的科学思考

AI制图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下,荷花荷叶随处可见。荷叶,以优雅之姿吸引众人目光。
仔细观察荷叶表面,会发现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自如,恰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却不会浸润叶面,这便是荷叶效应。在广袤奇妙的大自然中,荷叶效应以其独特魅力,为科学教育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带领学生学会观察世界
荷叶效应的发现,源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在科学教育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来到池塘边,让他们近距离观察荷叶上水珠的形态变化,仔细留意荷叶表面的细微特征。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周围世界,养成关注细节、敏锐洞察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当学生观察到荷叶效应后,好奇心被瞬间点燃。此时,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提出各类问题,如“荷叶为何能让水珠滚动”“这种神奇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等。这些问题将吸引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推动他们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
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
荷叶效应涉及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一现象深刻凸显了跨学科融合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从物理学角度剖析,荷叶效应与表面张力、接触角等概念紧密相连。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是因为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使水珠与叶面之间的接触角很大,进而产生较小的粘附力。学习这些物理概念,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荷叶效应的原理。
从化学层面来看,荷叶表面的化学成分是产生荷叶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荷叶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物质,其低表面特性使得水珠难以浸润。了解这些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从生物学视角出发,荷叶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生理结构与荷叶效应息息相关。荷叶在水中生长,需适应水生环境,其特殊表面结构或许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研究荷叶的生物学特性,能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于荷叶效应的多学科特性,在科学教育中开展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荷叶效应展开分析与讨论,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来解读这一现象。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助力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然现象,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荷叶效应的发现,为诸多领域带来创新灵感,如防水材料、自清洁表面等。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要让他们学会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新设计。
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基于荷叶效应开发的各类创新产品,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何从荷叶效应中获得启发,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展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建筑材料、衣物面料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创新的力量。
随后,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设计活动,以荷叶效应为灵感,设计新型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设计自动清洁窗户、防水性能更佳的背包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出独特设计方案,同时还要考量方案的实际可行性与实用性,从而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自然之美与科学探索的起点,到观察与好奇心的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的激发,荷叶效应为科学教育带来了丰富启示。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启示,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金晓霞系西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莫尊理系西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