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以上致命!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它可能“烤”毁你的器官

热浪滚滚,出门感觉要被“烤化”,随着室外气温一路“狂飙”,白天最高气温有时最高可达40℃以上,感到憋气、眼睛和皮肤灼痛、头晕等不适。你以为只是“普通中暑”,扛一扛就过去了?大错特错!当心!这不仅仅是不舒服,更可能暗藏致命的危机——热射病!
今天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毅芳和大家简单聊聊最严重的中暑——热射病,是高温天气下极其严重的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热射病?
李毅芳主任医师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它的核心特征是“超高热+意识障碍”——患者核心体温会飙升至40℃以上,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
“简单说,就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罢工’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身体散不出热,热量在体内疯狂蓄积,就像一场‘内部火灾’。”更可怕的是,热射病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打个比方,人体细胞里的蛋白质,在持续高温下会像煎鸡蛋一样变性坏死,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一旦被“烧毁”,损伤就再也无法修复,即便侥幸存活,也可能终身残疾。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人体器官,死亡率高达50%,必须高度警惕!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两型:
1.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stroke,CHS)
症状:起病渐进,1-2天后症状加重。体温多数升高至40–42℃,但部分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
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晕、意识障碍、甚至抽搐、昏迷),易误诊为中枢性疾病。
2.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stroke,EHS)
症状: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诱发。短时间内体温升高至40℃以上,可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抽搐、癫痫、昏厥等。
二、哪些人容易被热射病盯上?
1.风险职业:军人、消防员、运动员、交警、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日均暴露高温环境>6小时,且常穿不透风衣物);
2.年老体弱者:
65岁以上老人(汗腺退化,散热效率降30%)、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体温调节能力差);
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影响排汗或体温调节的人群,以及醉酒者、被遗忘在车内的儿童等也容易发生热射病。
有些产妇在坐月子时,不见光、不通风、不吹空调,但“桑拿天”室内环境闷热,因此每年产妇产褥期出现热射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3.特殊场景人群:马拉松选手(运动产热骤增)、醉酒者(体温感知迟钝)、被遗忘在车内的儿童(车内温度10分钟可超50℃)。
三、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还会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
3.其他症状:如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等。
四、如何紧急应对?
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早期快速、有效、持续的降温措施是成功救治的关键!牢记热射病六部分现场救治:
1.脱:迅速脱离热环境,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脱下衣物、鞋袜,以利于散热。
2.泡:快速有效降温,将患者除头部外的其他身体部位浸泡在20℃左右的浴盆中。也可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擦拭全身,同时将冰块放置在颈部两侧、双侧腋下、大腿根部。
3.测:准确测量体温、心率、指脉氧饱和度、血压。
4.补:患者情况缓解后,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含盐饮品。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后,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补液。
5.通: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口腔有异物引起窒息。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
6.静:若患者发生抽搐,应由专业医护人员尽快注射对症镇静药物。
五、如何预防热射病?
1.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或作业,如需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涂防晒霜、穿透气浅色衣物。
2.注意补充水分,及时饮用淡盐水或清凉解暑的饮品,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3.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对于老年人、婴幼儿等易感人群,要特别关注,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李毅芳主任医师提醒,热射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急救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危害。眼下热浪仍在持续,这场与高温的“攻防战”,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才能守住生命健康的防线。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全科医学科 张芝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