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1岁男童被强吻,当晚确诊水痘!这种 “红豆病”别忽视

访客 2025-07-16 14:00:28 78581
1岁男童被强吻,当晚确诊水痘!这种 “红豆病”别忽视摘要: 7月13日,湖南一名女子强行亲吻1岁多男童,当晚孩子高热、四肢起满红包,后被确诊为水痘。男童母亲称女子孩子患水痘未满一周...

7月13日,湖南一名女子强行亲吻1岁多男童,当晚孩子高热、四肢起满红包,后被确诊为水痘。男童母亲称女子孩子患水痘未满一周,要求道歉未果后报警,警方已介入。

该事件引发热议,网友痛斥女子“明知可能带毒仍接触孩童”的做法,也有人质疑“当天就发病”是否真的由亲吻传染。知名医学博主“白衣山猫”指出,女子行为虽不文明,但孩子当天发病与水痘潜伏期(平均2周)不符,武汉市第三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齐倩也证实“当天接触即传染”不符合水痘流行规律。

水痘——这个让无数孩子“突然消失”在教室的“红豆病”,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从何而来?为何偏爱儿童?民间“把水痘传给别人,自己就能快点好”的说法,是真是假?今天,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位看似熟悉却常被误解的“老朋友”。

隐形的“痘”客

水痘究竟是什么?

从医学上讲,水痘(Varicella)并非一种简单的皮肤问题,而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首次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这个病毒非常“狡猾”,属于人类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一旦感染,它就会在你体内“安家落户”,终身潜伏。

水痘病毒的传播能力极强,堪称“社交达人”。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在人群中扩散:其一是空气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即可造成感染。

其二则是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上疱疹的液体,或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也同样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正是因为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水痘极易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引发暴发流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次感染,终身潜伏。当你从水痘中痊愈后,病毒并未被免疫系统完全清除,而是会悄悄“撤退”,沿着感觉神经末梢“迁徙”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里“休眠”。在未来的岁月里,当你的身体遭遇免疫力下降的时刻,比如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或患上其他疾病时,这些潜伏的病毒就可能被再次“激活”。

不过,它再次“出山”时,通常不再表现为全身性的水痘,而是以一种更为痛苦的形式——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出现,沿着单侧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成簇的疼痛性水疱。所以说,水痘和带状疱疹其实是同一种病毒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红豆”大军来袭

水痘的精准打击与特征

一旦感染了水痘病毒,它并不会立刻发作,而是会先经历一段10到21天(通常为14-16天)的潜伏期。在这期间,感染者可能毫无症状,但病毒已在体内悄悄复制。潜伏期过后,水痘的典型症状便开始显现,其核心特征就是皮肤上分批次出现的标志性皮疹。部分患者,尤其是成人,在出疹前一两天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

水痘的皮疹极具辨识度,它通常最先出现在躯干和头面部,然后逐渐蔓延到四肢。最关键的特点在于其“多形性”,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块皮肤上,可以看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同时存在。皮疹的演变过程很有特点:最初是红色的小斑点(斑疹),几小时内迅速发展为凸起的丘疹,而后顶部出现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疱疹),其疱壁薄,周围有红晕,形状酷似“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最终,疱疹液变浑浊并迅速干燥、结痂。由于皮疹是分批出现的,旧的皮疹正在结痂,新的皮疹又在不断冒出,整个过程伴随着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

虽然水痘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是10岁以下的儿童,但在他们身上通常表现为一种自限性的良性疾病。然而,对于某些高危人群,水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从未患过水痘的成年人感染后,症状往往更重,且更容易出现水痘肺炎等并发症。对于孕妇而言,孕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晚期感染则可能传染给新生儿,导致严重后果。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癌症化疗患者或HIV感染者,一旦感染水痘,病毒可能全身播散,引发脑炎、肝炎等致命并发症。

科学迎战

不做“痘”主

面对水痘,恐慌和偏方都不可取,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才是王道。目前,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最经济、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免疫规划普遍建议儿童常规接种两剂次水痘疫苗,第一剂次通常在12-18月龄接种,第二剂次则在4-6岁时完成。接种两剂疫苗后,预防严重疾病的效果可达95%以上,即使发生“突破性感染”,症状也通常非常轻微。

如果不幸感染了水痘,对于健康的儿童,治疗的重点是对症支持和预防并发症。首先,隔离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居家隔离,直至所有疱疹完全结痂,以防传染他人。在护理上,应尽力安抚患者,避免抓挠皮疹,可以勤剪指甲,或给幼儿戴上小手套,因为抓破疱疹不仅容易留疤,更可能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在与水痘“斗争”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警惕那些流传甚广的民间谣言。

谣言一:把水痘传给别人,自己的病就能快点好。

科学真相: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毫无科学依据!一个人的病程长短和恢复速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与病毒的“战斗”结果。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对自己的康复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一种极不负责任、可能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尤其是可能危及孕妇、免疫缺陷者等脆弱群体的生命健康。

谣言二:出痘要“发”透,捂汗能排毒。

科学真相:水痘是病毒感染,不是所谓的“体内毒素”,皮疹的多少反映的是病毒复制水平和个体免疫反应强度。过度捂汗会导致体温升高,皮肤潮湿,不仅加剧瘙痒感,也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继发感染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维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爽。

谣言三:水痘不能洗澡,会“着凉”加重病情。

科学真相:保持皮肤清洁对于预防水痘继发细菌感染至关重要。在不发烧、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温水淋浴。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搓破水疱,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适当的温水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瘙痒,让患者感觉更舒适。

水痘,这位童年不期而遇的“痘客”,在现代医学的光辉下早已不再神秘。它由病毒引起,通过科学的疫苗可以高效预防;即便感染,通过正确的护理和对症治疗,绝大多数人也能平稳度过。让我们摒弃那些陈旧而危险的谣言,拥抱科学知识,用理性的态度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央广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段大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