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科学家在行动

生物多样性是关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共同为守护蓝色星球贡献智慧。
“在对草地物种的调查中,传统样方监测依靠人力,效率较低、精度有限,而无人机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草地,并通过机器学习提高识别准确率。”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表示,目前基于无人机的草地物种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达到88.6%,科研人员还建立了草原物种识别形态和光谱特征的数据库,开发了草地植物智能识别系统、一体机和APP。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志恒在报告中,分享了全球变化对中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科学评估得出,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约21%至30%的中国植物受到威胁,而且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重叠率较低,这说明当前制定的物种保护规划可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候鸟的9条迁飞路线中,有4条途经我国,超过800种候鸟每年沿着这些无形的道路飞越数万公里。国内鸟类研究的领军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介绍了四大候鸟保护行动,包括建设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对受损的关键基地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对全国候鸟资源的调查监测能力,以及开展人鸟友好行动。“通过建设观鸟站点、人鸟友好社区并设计观鸟路线,希望未来我国有1%的人口能够参与观鸟活动,从而带动对候鸟的保护。”张正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