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搭配海鲜竟变成砒霜?原来我们被骗了这么久,食用时一定要小心这4点! 夏天,各种瓜果纷纷上市,鱼、虾、蟹、贝类等海鲜也备受欢迎。但“新鲜水果千万不能和海鲜一起吃,会生成剧毒的砒霜!”的说法还是层出不穷,从最初的柿子+螃蟹,到柠檬+虾、杨梅+虾蟹等,万变不离水果+海鲜的组合。此言一出,两者都爱吃的人肯定感到担心。而且,确实有人在同时吃了水果和海鲜之后感到不适,甚至需要就...
三伏养生翻车现场?千万别做这5件事!网友:第5种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10天):7月20日~7月29日中伏(10天):7月30日~8月8日末伏(10天):8月9日~8月18日三伏天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也是养生的好时节不过,一些你以为的养生妙招可能在帮你“养病”!图源:AI生成误区一:过度消暑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为了消暑,喜欢吃冷饮、吹空调...
躺着也能获得锻炼效果?研究发现运动抗衰老的关键因子 运动是公认经济有效的抗衰方法,但长期以来,其深层机制并未被阐明。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联合多个团队在《细胞》上发表了关于运动抗衰的论文,首次系统揭示了人体对单次运动和长期规律运动的不同反应,并找到了一个关键的“运动模拟分子”——甜菜碱。为探究运动抗衰的普遍规律,研究团队从201...
睡够八小时还是巨累!多半是因为这一个字 现代人,睡得真的太稀碎了。图片来源:网络赶紧爬起来准备睡觉,满打满算睡他个 8 小时,时间够了,但醒来怎么还是巨累?打开睡眠监测 app,发现自己原来睡得稀碎,频繁监测到清醒时间,深度睡眠不足 1 小时......图片来源:网络此时一个打工人也跟着轻轻碎掉了。很多人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万事大吉,但睡...
我国再度发现灭绝植物单花美冠兰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开展云南兰科植物监测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采集时,在云南省新平县元江河谷发现了此前被评估为灭绝的珍稀濒危植物单花美冠兰的野外居群。野生单花美冠兰。(蒋宏 摄)“单花美冠兰为兰科美冠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云南特有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副研究员蒋宏介绍,该物种的模式标本...
单原子催化剂突破:高效绿色合成苯酚成为可能 在化工领域,苯酚被称为“有机合成之母”,但其传统生产工艺却背负着高污染、高能耗的枷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新研究指出:4N调制的单原子催化剂,通过精准调控金属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实现了苯至苯酚的高效、高选择性转化,为绿色化工按下加速键。这项发表于《分子催化》的研究,不仅破解了苯酚合成的动力学瓶颈...
协同技术破解塑料与生物质困局:循环经济开启“废材变黄金”时代 全球每年生产的3.6亿吨塑料中,仅19.5%被回收,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这两大废弃资源的“错位命运”,正通过机械、化学、生物与热能协同技术被彻底改写。最新发表于《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的跨国研究指出:塑料与生物质的跨界融合,不仅能将垃圾转化为高价值材料,还能减少80%的碳排放,为全球循环...
突破性膜技术:界面聚合法为全球碳捕获按下加速键 ——科学家开发高效CO2分离膜,助力碳中和目标 全球变暖的警钟与碳捕获的迫切需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6.1亿吨,大气中CO2浓度已逼近450ppm临界点。若无法有效遏制排放,地球将面临千年尺度的气候灾难。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而其中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
氢能驱动的生物制造新突破:科学家用酶法将甲酸高效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 全球变暖的挑战与碳固定的新希望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如何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有用化学品成为科学界的热点。C1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酸)作为碳固定的关键原料,其高效转化技术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钥匙”。然而,传统生物还原反应依赖昂贵的辅因子NADH,且副产物问题突出,制约了工业化应用。近日,北京化...
上海蝉鸣上热搜,今年蝉为啥这么多?叫声为啥这么大? 热浪滚滚,蝉鸣声声。只不过,今年上海的“自然交响乐”音量有点大,直接“吵”上了热搜。从清晨到日暮,高亢的蝉鸣在梧桐树间360度立体环绕。有网友戏称:“这哪是蝉,分明是自带扩音器的‘夏日摇滚乐队’。”那么,今年的蝉为何这么多?蝉的叫声为何这么大?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