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粮策】小小的蚊子,竟然是地球上的“头号杀手”?

你知道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是什么吗?是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是剧毒的眼镜蛇?其实都不是!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毫不起眼的蚊子,才是地球上的头号杀手!
有研究估算,这些体长不到6毫米、体重只有2毫克的小家伙,在过去20万年里夺走了数百亿人的生命,几乎占人类历史总人口的一半!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即使在今天,每年仍有70多万人死于蚊媒传染病。
被蚊子叮咬后的手臂
这不是危言耸听。蚊子不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更是畜牧业的隐形大敌。它们不停地叮咬吸血,让牲畜睡不好、吃不下,长不快,产奶产蛋量大跌。蚊子传播的蓝舌病、巴贝斯虫病等,还会让牛羊高烧、贫血、流产、甚至大批死亡。更可怕的是,这些“飞行杀手”正在进化出对杀虫剂的耐药性,传统防治手段正在失效。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靳林是动物学专业博士,因研究虫媒生物及其唾液蛋白,他逐渐与人兽共患病领域产生了交叉。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他所在的科研团队临危受命,这让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兽共患病的战场,比想象中更隐蔽、更残酷。
于是,他们着手研究干预虫媒病原体传播的关键因子,主要方向就是研究蚊子和蜱虫等媒介如何高效传播人兽共患病。
要阻断传播链,必须深入研究虫媒生物的“致病机制”。以蚊子为例,它们的唾液是病原体入侵的关键帮凶,但如何研究这个传播病毒的“危险武器”,却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
大家都见过蚊子,甚至亲手拍死过。一只成年蚊子的体长通常在4到6毫米之间,仅比一粒芝麻稍宽。而蚊子的唾液腺长度不到1毫米,相当于半根头发丝的粗细,总重量不到蚊子体重的1%。
蚊子的唾液腺
从蚊子体内获取唾液腺,就像在米粒上做微创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靳林和团队成员试过两种“手术方案”:第一种是把蚊子头部剪掉后挤压躯干,但这种方法挤出来的唾液腺,总会混着胸腔组织等杂质。
为了提高样本纯度,靳林读博时,特意前往云南普洱向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蚊虫专家董学书老先生学习第二种操作技巧。老先生亲自示范,教他们如何顺着蚊子的生理结构操作——捏住蚊子的头部,轻轻向外拉,让唾液腺随头部脱离胸腔后再切割分离,操作需要很熟练的技巧,稍不注意就会把脆弱的唾液腺拉断。
靳林拜访董学书
为了获得质量更好的研究材料,靳林和团队成员最终采用了第二种“更慢但是更严谨”的方案。就靠这手绝活,他们在研究埃及伊蚊的唾液成分时,解剖了上万只蚊子。每天趴在显微镜前给蚊子“动手术”,而且是连续的一场又一场的“手术”,每人每天最快也就处理几十只,这样持续了几个月,终于收集到一小管唾液腺样品。
蚊子唾液腺解剖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这管珍贵的“蚊子口水”,靳林团队成功破解了埃及伊蚊传播寨卡病毒的机制,成果登上了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免疫学》。这项研究就像给蚊媒疾病防控装了“雷达”,将来能帮牧场精准掐断病毒传播链。
《自然-免疫学》成果示意图
和蚊子一样不起眼的蜱虫,也可能是病毒的“致命快递员”。未吸血的蜱虫小得就像笔尖戳出的点,身体只有半根睫毛那么重。
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闯入我国,猪肉价格应声飞涨。而研究发现,野外的软蜱才是这场瘟疫的“隐藏BOSS”。尤其是钝缘蜱,它们寿命长达五年以上,不仅耐饿耐干燥,更将病毒藏匿于唾液腺中,在野猪与家猪之间构筑起一条致命的“死亡传送带”。
黄牛身上的蜱虫
锁定“罪魁祸首”之后,他们开始研究蜱虫传播疾病的机制,经过长达7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同样锁定了其唾液中的关键分子,为开发人兽共患病病媒的精准拦截疫苗铺平了道路。
对抗人兽共患病,单靠前沿科技还不够。我国传统中药宝库中的动物药材,同样可以成为防治利器。为此,靳林他们正在开辟新的研究路径:从毒蛇、蜘蛛等动物中筛选抗感染成分,利用我国传统中药资源宝库,解决人兽共患病的问题。
靳林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目前也在全力筹建动物重要疫病研究与防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围绕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技术,开展参观、科普讲座、实操培训等多种科普活动。
谁能想到,芝麻粒大的蚊子、笔尖点似的蜱虫,竟藏着撼动畜牧业、威胁公共健康的巨大能量?研究者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小东西,大危害”的对手。
从蚊子蜱虫的微观战场,到传统中药资源的创新挖掘,靳林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投身“小生物中的大农业”,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从实践中淬炼的“手艺”和“眼力”,继续做守护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虫媒哨兵”,为生命防线站岗放哨。
科学审核:靳林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策划统筹:宋雅娟 武玥彤
编辑整理:李欣哲